借助国有平台公司实施合伙经营形成的财产属于什么性质,归属于何方所有。
在该案中,中华总公司与王英等自然人的合作,表现为双方按照03协议的约定,各自提供合作条件,开展合作经营,分配项目利润。由此决定了无论在合伙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财产,还是合伙经营结果上获得的利润,均不能当然定性为国有或者民营性质,归属于合作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单独享有,而属于双方按照约定共有。对于共有的财产,应由双方共同支配。该案中,实质上是由中华总公司委托王英具体负责管理和经营;在合作结束时则按照约定在双方之间进行分配。
混合经济改革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混合发展的财产权归属问题。混合所有制本身就不是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应客观承认民营资本的劳动合作成果。如果仅仅因为合作平台公司注册登记的国有性质没有随之变更就想当然认定为财产国有,不免过于简单粗暴。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对合作财产具有不当行为,也应属于民事争议的法律问题,而不涉及刑事犯罪。即使王英等人存在所谓“挪用”和“私分”行为,也只是民事侵权问题,而不是刑事犯罪,更不是侵犯国有资产的犯罪问题。
混合经济改革中民营资本代表的身份如何界定
在该案中,聘任王英担任中华西南公司总经理,是中华总公司基于双方签订的03协议所实施的履约行为,而不是作为国有公司的行政任命、指派或聘任行为。因此,王英并不因为参与合作当然具有国家、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主体身份。
在03协议签订前,王英等自然人与中华总公司及中华西南公司毫无关系。因此,中华总公司没有、也不可能任命、指派或聘任其担任中华西南公司的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协议签订后,之所以聘任王英为中华西南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是因为中华总公司在03协议上明确承诺“聘任王英女士为中华西南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并且该“聘任”不是无条件的,合同约定“在确认境外项目依以上约定纳入中华西南公司并开始运作后,同意聘任王英女士为中华西南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事实也是在满足上述条件后,中华总公司才发放聘任文件。
此外,根据03协议约定,王英等自然人在合作期间领取的工资、奖金等并不是基于中华西南公司的总经理或其他职务而由国有公司提供,而是要在双方“项目业务利润的分成比例55%”中扣除。这意味着,虽名为国有公司—中华西南公司的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但却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
一审法院认定“王英是在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应该是没有看到混合所有制的本质。前已指出,在双方各自提供合作条件中,中华总公司不仅应提供“中华西南公司”作为合作的平台或载体,而且应“聘任王英女士为中华西南公司的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在此前提下,王英负责处理的事务并非“国有公司的公务”,而是中华总公司与自然人在03协议中约定的项目合作事务。
应着力完善产权平等保护制度
针对本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光中、樊崇义、阮齐林、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卫东,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赵秉志,清华大学教授张明楷,北京大学教授甘培忠等专家认为,根据03协议,这是一起典型的合伙经营的合作关系,王英的行为只是行使企业自主经营决策权,虽有错但不至于构成犯罪。另一些网评人士则认为,这是混合经济发展中一个“关门打狗”的典型案例。有网友甚至据此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一场“鸿门宴”。
专家们认为,产权平等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权平等保护的前提不明晰,如混改过程中的资本性质、产权法律地位等核心内容尚未从法律上进行细化;二是现有法律和意识偏重保护国有资产,歧视和不平等对待民营资本;三是缺乏第三方服务和外部制衡机制;四是缺乏与混合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救济机制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制度。从目前来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是产权平等保护的问题。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产权平等保护的前提,如界定资本性质,在法人实体中的产权取得,确认产权法律地位,厘清产权附着的条件和权利、义务与责任。
第二,要着重解决产权保护不完善、产权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现行司法救济途径不完整等问题。全面梳理现有法律中不平等保护的内容,在立法和执法实践中对现行各类产权平等对待,是平等保护的当务之急。
第三,要有第三方的专业服务。常年服务于各类企业的法律机构、投资机构、审计评估机构区别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视野,有利于形成一种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
第四,国家应承担产权平等保护责任。可建立产权保护基金,对侵权行为实行司法救济和社会公共救济机制,对受到不平等保护的产权主体予以先行赔付;建立专门的产权争议解决机制,如设立产权争议解决调解中心和仲裁中心,对产权争议进行调解或仲裁;还应建立健全对侵害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制度。
2014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依法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要求严格执行刑事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确保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受到平等刑事保护。
编后语:
成都高蓉“挪用公款”案的一审判决已经过去九个多月了,高蓉在法庭上大声喊冤坚决不服早已上交了上诉状,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的二审至今还没有任何说法。成华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刑事判决书受到了法学专家们的强烈质疑,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中央新闻网站和全国几百家网站论坛等刊发并报道了文章,《经济参考报》发表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何‘上热下冷’”的采访报道,在搜狐网的“专家问诊高蓉“挪用公款”案,法院被指程序违法”一文后有33万多人参与评论,在中青、强国等论坛上也有很多网友评论。中电西南进出口公司由于当事人高蓉和王竟钢在一审判决后都身陷囹圄,公司的所有业务早已全部瘫痪海外项目也全部停止运作,公司因为违约导致官司四起八方索赔直接经济损失将上亿元,公司也将资不抵债再次面临破产关门员工也将全部失业。“一次司法不公的审判恶于十次犯罪”,这个案子的一审判决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以及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问题。作者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审案判案人员的监督制约,把对司法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落实到位,把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保证法官、检察官做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绝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让人民群众通过每一个司法案例感受到公平正义。
此案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以此一案,可反映市场经济下混合所有制的弊端,正当合作所得经济收入,为何论罪私分国有财产?起底成都高蓉挪用公款案,法院程序可堪质疑。以合作方式拯救一家国有分公司,协约逐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改制未完,高管高蓉因向另一公司支付工程款,并以个人账户向员工支付工资、奖金而判刑六年。高蓉一人如此遭遇,在社会各界,如此遭遇应不在少数。正当经营,却锒铛入狱,是卸磨杀驴世态炎凉,还是体制弊端无可回避?案情简洁为何至今未曾改判?(特约记者 文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