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姚忠宝—砚田侠士气 翰墨君子风

来源:今日华夏时间:2021-12-20 01:54:06作者:姚德虎

【人物档案】姚忠宝,男,1955年8月生于山东沂水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三、四、五届副主席,三次获青海省文艺创作奖。



       作品曾入展首届兰亭奖、第五届、第七届中青展、第五届行草展、中外草书展、第八届国际书展等,曾获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大奖赛铜奖、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等;

      先后在北京、青海西宁市、甘肃兰州市、江苏苏州市、山东临沂市、日照市、福建龙岩市等地举办个人展或联展,论文入选全国第三届书学研讨会,书论、散文及相关文章多次入选发表全国专业期刊。

      作品先后被多家专业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作品集二本。

      在中国书法界,姚忠宝是位很有情怀的书法家。他始终扎根在民族土壤里,致力于对传统书法风格的多元化尝试与创新。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强调笔墨性、风格性、审美性,更强调思想性、民族性、时代性,成为了一位从传统书法向当代审美转型的著名书法家。







       姚忠宝出生在山东沂水县。沂水县位于沂蒙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受沂蒙山精神浸染,他的人生和艺术格外斑斓多姿。

       他从小天赋异禀,兴趣广泛。他的大伯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笔好字,被当地人誉为“秀才”,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或者每年春节写对联等,都请他帮忙书写。受大伯影响,他对写字有了极大的敬畏之心。

       带着这种心境,在小学,他认真描红;在中学,他沉迷书写;走进部队里,他成为了连队文艺骨干,出黑板报、写标语的任务都落在他肩上。为了将任务完成更出色,他开始临碑习帖,刻苦临习。

      为了获得书法艺术精髓,他曾多次参加军队、地方等各种书法培训学习,深得书法艺术真谛。加之持之以恒的笔墨锤炼、理论研究、学问积累,以及军人的特有情怀和气质,使得他的书法艺术,在凸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的同时,还潜藏着军人的血性与刚性。



      姚忠宝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得益于他对中国书法的透彻感悟!
 
      他曾给自己确立了一条崇尚楷学、宗法碑帖、体悟行草、兼习汉隶的习书之路。在临习的时候,不仅将目光转向每个字的用笔、结体以及笔韵、气韵上,且反复揣摩,取其精弘,力求出新,在继承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将碑帖结合,参进自己的审美元素,寻找它们的交汇点,并融入自身的感悟、特点及灵气,日复一日地学习钻研,年复一年地进步提高。

      他是一位爱思考的人,十分关注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流以及走向:书法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应该怎么去?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劳动结晶。它不仅是画中有字,而且是字中有画。

       一幅书法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幅画面。它虽由每个字组成,但每个字又是由点、横、竖、撇、捺、钩、挑八法组成,每个字就是一个画面,一个个小画面组成了一幅大画面,然后,又需印章、题款最后形成书法作品。

      中国文字由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象形、指事、会意是根据事物的形态演变而来。中国文字如此,中国的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更亦如此!

      我们该如何去呵护并葆养这一民族艺术?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

      姚忠宝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刻研究!

      他说,学习书法,传统不能丢,丢掉传统就没有根基,没有根基的大厦就会倒塌。而夯实基础就要学习前人,只有站在前人肩膀上才能少走弯路,走得更远,而不是刻意地求新、求变。卓尔不群决不能哗众取宠,否则适得其反。

      中国书法的工具是毛笔,正如蔡邕在《九势》中所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如何把握住毛笔软的特性,这就要笔不离手,手不离笔,按规律天天训练。因为字与字不同,人与人不同,一个人多次写一个字也不尽相同。

      书而有法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摸索的经验总结,不是凭空想象,更不能杜撰。纵观中国书法史,极少有人称得上创新,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出新。能够出新已经是很不错的,也是屈指可数的。真正的创新是指从“甲骨文——金石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这些书体的演变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顿悟,是多少人的努力,多少岁月的积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书法在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其代表人物,如:大篆有王友谊、刘兴、冯宝麟、王镛等;小篆有李斯、李阳冰、赵之谦、邓石如、吴昌硕等;隶书有金农、郑簠、邓石如、伊秉绶等;行书有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米芾、董其昌等;楷书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等;草书有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孙过庭、王铎、林散之等……以上所列举的少数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也只能说是出新,还不是创新。

      现在有些人甚至连书法的墨法、笔法、间架结构都还没搞明白,动不动就说要创新。其实,创新只是方向,应该把传统搞清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去创新,否则就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

       当下有两种说法,相互指说,相互对证,相互丑化:一是“老干体”,一是“丑书”。争论是必要的,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学今用,推存出新。这也充分说明,中国书坛不是死水一潭,大家都在关心中国书法,都在积极寻找书法出路,所谓“老干体”,只是坚持传统多了一点;所谓“丑书”,是在坚持积极创新多一点,两者应相互包容,相互借鉴,都是在探索。

       探索允许走弯路,允许出差错,不行重新开始,再找出路,最后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和”是共性,“不同”是个性;“和”是基础,“不同”是出新,是创新,它们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终究会殊途同归。

      总之,中国书法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作用。

      正是从这点出发,姚忠宝先生通过了多年的磨练与励练,使他在对书法艺术进行感受、体验、遐想、分析和判断过程中,不断提高了鉴赏能力,获得了审美自由。



      姚忠宝先生擅长多种书体。他的楷书,初师大欧,后临写柳、赵,在悟得一定心得后,上求历代书圣精华,下求近代名家气息,将自己书法结体造型从法度中摆脱出来,扩展了自己书法艺术的审美空间,有种君子之风;

       他的行书,深得米芾笔法精髓。因米南宫笔法变化丰富、奇特,因教学需要,他只好改写二王,对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人的行书多有涉猎,使自己书法笔意奔放、清淡疏朗起来,有种灵性之境;

       姚忠宝性格内敛,本不喜欢草书,因写过行、楷后,突然觉得不写草书不够完整,便开始写《千字文》《书谱》《十七帖》等,经过多年实践,他的草书,线条坚韧潇洒,壮观大气,跌宕恣意,神韵通透,显露出风樯阵马、纵逸出尘气概,有股侠士之气;

      同样,也是为了教学需要,他又转过头去写金文、石鼓、小篆、汉隶,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路写来,细心辨析书法之源、之流、之和、之不同,将篆、隶互相渗透融合,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碑、帖、简、篆兼融的化合与贯通。

       为了更好地积淀自己,做好字外功夫,姚忠宝还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广泛涉猎典籍、诗词、文史、哲学、书论、书史、绘画等知识,博采精华。

      多角度、多视野、多因素的观照与融合,使得姚忠宝在溯源诸体、融通百家之中而得“中和”,然后从“中和之美”出发,将个人道德、情感、创作灵感注入作品,将源于多彩的生活、鲜活的社会实践化成作品的创意,让它们交融凝聚,使得自己的书法作品于幽秀中见简澹,于生拙里见坦然,极富情趣与时代气息,充满生机与活力,以一种豪迈苍劲、潇洒自然、雄秀兼备的书风,独步书坛。

      姚忠宝用他坚实的艺术功底、深厚的学养,从哲学、历史、人文等层面上,完成了对生命、对生活、对时代、对于真善美的礼赞,给我们带来唯美享受!


作者

姚德虎,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安微太白楼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炳烛诗书画协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石涛书画院理论室主仼。

作者(右) 同书法家夫妻合影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XXX (非今日华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赞同其观点,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本网邮箱: rmzg.ok@163. com

为保证今日华夏网互动言论平台之合法,请勿使用本平台发布如下类型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宜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